斯诺特生物集团
孙思邈(541年—682年),京兆华原(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)人,唐代医药学家、道士,被后人尊称为“药王”。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,不断积累走访,及时记录下来,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《千金要方》。
▲▲▲▲▲
首先,孙思邈本人修学中国道家养生学大成,取得了年逾百岁而童颜之效。孙思邈又是集中国道家、佛家、儒家和中国易学养生、道家内丹养生之道、中医药养生学的集大成者。孙思邈同时是集中国道家养生长寿学和中华仙道养生学的集大成者。
▲▲▲▲▲
锯末姜汤引
孙思邈少年好读,天资聪明,7岁的时候,就认识一千多字。18岁时立志究医,“颇觉有悟,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,多所济益”。到了20岁,就能侃侃而谈老子、庄子的学说,精通道家典籍,被人称为“圣童”,开始行医于亲临乡里。
一天,一位中年妇女抱着一个肚子痛的小孩,急急地来找孙思邈。小孩呕吐不止,大人急的不知所措。孙思邈诊断清小孩病情后,看到树下的一堆檀香木锯末,心里猛然一亮:檀香木锯末不正好有利于理气止痛之效吗?于是他抓起一把锯末,让其加生姜作引子煎药去服。
农妇半信半疑回到家,照孙思邈的方子煎药汤给孩子喝了。结果,小孩的病很快好了。农妇十分高兴,逢人就说孙思邈医术高明。从此他在乡里声明大振,受到周围村庄广大相亲的欢迎。
隋开皇元年(581年),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,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,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,研究药物学。研读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等古代医书的同时,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,热心为人治病,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。他从理论到实践,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,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《千金要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。
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,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,价值更当胜于此,因而用《千金要方》作为书名,又称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、《千金方》,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。该书集是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,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。
孙思邈的寿年在人们的考证争论中有101岁、121岁,但在干祖望教授撰著《孙思邈评传》一书中,考证为孙思邈享年141岁,不管哪个年龄是真实的,他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龄长寿者。孙思邈养生文化已经是陕西省的地方传统文化之一,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名录。
孙思邈的养生学说是儒、道、医相结合的产物 ,它由养性说、劳形说和食宜说三个基本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。
另外,其养生著作中创造并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养生术,如“漱津”、“琢齿”、“摩眼”、“押头”、“拨耳”、“挽发”、“放腰”、“食讫以手摩腹”、“每十日一食葵”等。同时说明这些养生术的保健原理,如“琢齿使人丁壮,有颜色,去三虫而坚齿”、“食讫以手摩面及腹,令津液通流。”
修身养性
适量运动
健康饮食
养性说。孙思邈所说的“养性”是指人的道德修养,其强调养性的大要是:一曰啬神,二曰爱气。“啬神”便要求每个人做到保持心底的澄澈——澄心境。在当今社会纷繁杂乱的诱惑中,不应过分追逐名利,不要过喜极悲、思虑太深。如此,就能够大体保持平和的心境,机体免收七情内伤的影响,自然健康长寿。
劳形说。孙思邈的《保生铭》开首语就是:“人若劳于形,百病不能成。”因此他主张人们应经常进行身体的运动或适度的劳动。例如,他主张每餐实毕以热手摩腹,出庭散步数百步。针对老年人他指出:“须知调身按摩,动摇肢节,导引行气。”方能气机畅通,保证健康。
食宜说。关于饮食养生的思想方法,孙思邈提出了两种,一是清淡,一是节制。他认为,膏粱厚味,对人无益,肉食入口,喜生百病;久饮酒者,腐烂肠胃,溃髓蒸筋,伤神损寿;五味过多,则伤五脏。在方法上他指出:“是以善养性者,先饥而食,先渴而饮。食欲数而少,不欲顿而多,多则难清矣。常欲令饱中饥,饥中饱耳。”
孙思邈从人的衣食住行、个人卫生等角度出发,系统全面的叙述了保健的原则、方法和意义。其内容相当丰富,涉及面相当广泛,是古代人们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总结,时至今日,仍有学习继承和借鉴的价值。